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致知学堂】石新中解读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齐方忠开展大学生应急科普教育 史为磊解读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月16日、21日、23日,第二十一讲、二十二讲、二十三讲致知学堂开讲,选课的同学们均按时到场聆听讲座。

12月16日,致知学堂第二十一讲暨诚信大讲堂在阜成路校区开讲,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与信用评估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审、北京信用学会会长石新中教授,以“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为题,围绕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三个方面,为同学们讲解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具体内涵。

石新中借用众多学术稿件因查重率高被撤回这一社会现象,引出了诚信的重要性,并谈到中国治理诚信缺失的对策,他表示,中国正持续推进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近年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不断扩大联通范围,归集各类信用信息超过175亿条,实现了信息查询、异议处理和联合奖惩等功能。

石新中指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方面:信用信息披露机制,信用产品供求机制,信用奖惩机制和信用修复机制。他通过一名中国留学生因逃票而就业困难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信用产品供求机制。该机制以记录并汇总用户信用信息为方式,形成信用报告并扩散到信用服务机构,对用户进行信用评估。石新中还强调,中国应大力建设信用修复机制,向失信人开展信用培训,帮助他们修复信用并回归正轨。石新中谈到,近几年我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基本实现全覆盖,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初步显威。要继续坚持应用导向、立法先行,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凝聚全社会力量,构建和谐社会。

石新中提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仍有很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结合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他强调,没有良好的社会信用,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市场秩序,没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就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青年大学生,应心有诚信,身怀诚信,将信用思想落实到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助力健康成长。

12月21日,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副院长、教授齐方忠以“防范灾害风险、提高自救能力——大学生应急科普教育专讲”为主题,在我校开展专题讲座。从应急管理模式回顾、灾害预防自救常识、应急志愿服务实践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防灾减灾、灭火救援等各项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对我校学生进行了应急安全专业知识科普。

齐方忠带我们回顾了我国应急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在2003年非典之前,是业务部门各自为战的单灾种应急管理模式,存在缺乏跨行业协调性和整体联动效率不高的问题。在2003年至2018年间,有关部门认真吸取过往抢险救灾中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形成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多灾种应急管理模式。齐方忠结合汶川地震应急救援行动对“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进行了详细解读,强调了其对推动我国应急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和常态化的作用。齐方忠指出,我国应急管理模式呈现出由单灾种管理到多灾种管理的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我国灾害呈现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损失大的特点,齐方忠就灾害预防自救常识为我校学生进行了生动详实的科普。他分别介绍了一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特点,并列举了一系列预防和自救的措施。在非自然灾害中,校园消防安全更是直接关系到在校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他特别强调了防范实验室爆炸和宿舍火灾的措施和应对方法。齐文忠指出,面对公众场合的安全威胁,了解相关安全知识、保持冷静、听从指挥有序逃生是极为重要的。

齐方忠简要介绍了我国应急志愿服务实践情况,并强调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已成为减轻突发事件危害、维护公共安全、完善应急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他指出,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志愿服务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多次重要社会活动中都有大学生志愿者承担着重要的职责。齐方忠还特别提到了我校学生参与的社会志愿服务工作,肯定了他们在北京冬奥志愿等多个重要社会志愿活动中作出的贡献。他强调,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是关系全体社会成员的重大事项,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应对处理。

齐方忠对我校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实践作出了重要指导。他指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立于发展的新时代,更应当把握时机,亲手创造和感受这个时代属于青年的光荣。通过本次讲座,增进了同学们对我国应急管理模式的了解,推动了大学生防灾减灾、应急安全和积极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意识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全社会风险防控能力和全民安全素质,助力应急管理事业发展。

1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史为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为题开展讲座。史为磊围绕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同中华文明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中华文明相结合的主要表现和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三个方面,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视角,讲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史为磊讲道,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人安、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他强调,要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史为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华文明所形成的各种先进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等。他强调,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融合中华文明的精华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史为磊从多个方面,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中华文明相结合的主要表现,其中的重点是“实事求是”的文明传承。他强调,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史为磊从学术文化领域中古人的实事求是,侧面证实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把实事求是作为治学和做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史为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中华文明相结合的另一个主要表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小康”“大同”。小康的内涵,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已经适应于现代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援引传统文化中的“小康”“大同”概念,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规划,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也是对中华民族文明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史为磊从“中国梦”到“初心”“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文明传统到全面从严治党,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中华文明相结合的主要表现。他强调,这些表现都与古代的中华文化体系有联系,既有对过去的批判继承,同时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在前进过程中的不断自我完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这种理性自省,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历程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优良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的完美结合,更是给中国打了一针强心剂,使中国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作为青年大学生,应积极学习社会主义知识,传承中华文明,为今后在探索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的结合上,作出更多的探索与贡献,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