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共和国同龄人】衣食住行见证祖国变迁——访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徐天宇教授

  

   照片说明:左图:1969年春,徐天宇插队之前来天安门前留影;右图:徐天宇教授退休之后的照片。(照片提供:徐天宇)

约定好在早晨八点半采访,但徐天宇教授提前就来到采访场地。他身着洁白的T恤,头发一丝不乱,目光炯炯有神。作为共和国同龄人的他虽然连爬六层高楼,可呼吸均匀,气定神闲,这份好体力,让记者羡慕之余,不禁开玩笑道:“您是不是谎报‘军情’了,您看起来分明就是五十出头的人嘛。”徐教授笑着说了句“我身体还行”,开始了今天的采访。

食:从“假胖”到“真胖”

谈话从饮食方面的变化聊起。徐教授说,自然灾害的时候,供应很紧张,什么都需要用票买,“买米要粮票,买肉要肉票,打油要油票”,徐教授说,由于产量少加上运输不便,水果格外稀罕,60年代,毛主席给生产队送芒果的事还上了当时的新闻。“看看现在,我能吃到全世界任何地方出产的水果。”徐教授说。

“那个时候的人也胖,不过是‘假胖’,浮肿,饿的;现在是真胖。”徐教授颇有感触的说,以前全靠吃主食填饱肚子,现在食品种类繁多,主食反而成了‘辅食’。徐教授给记者算了一下,他刚工作那会一个月四十多块钱,吃饭得花去工资的1/4,而现在吃得好了,饮食花费却只占总收入的1/8,“恩格尔系数下降了,生活水平提高了。”

衣:“我是最早穿西装的那拨人”

谈到穿衣方面,徐教授的感受更深了。“我上学那会,商场里根本没有西服和夹克,直到我刚来参加工作时,大概是8384年吧,才有了第一件西服。”说起当时情景,徐教授仍记忆犹新:“花了四十多块钱,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作吧!”不过,虽然很心疼,他却很自豪,“那时候穿西服的人很少,我也算是社会上最早穿上西装的那拨人吧!”

住:昔日搭棚作厨房 今朝别墅享晚年

“我们家住房的变迁很有典型性”,徐教授说着停顿了一下,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徐教授说,他刚工作时寄住在姑妈家里,结婚的新房还是在姑妈房子的基础上加盖的。为了烧煤气,他自己动手搭了个小棚子作为厨房。86年,他爱人单位分房后,他们搬到双榆树的青年公寓,这是一个二十平的大统间,厨房、卧室、厕所全在一个屋里。到了90年代,徐教授一家终于搬进了一个70平的两居。2000年前后,他们以2600一平米的价格买下了回龙观一套150平米的商品房。那时候商品房方兴未艾,回龙观也仍是偏僻地方,该小区住户很少,以至于徐教授每次在阳台眺望四周时都是一片漆黑,十分荒凉。到05年,回龙观小区的房价大涨,徐教授又卖掉此处房屋,在天通苑购置一处240平的联排小别墅。现在,徐教授就住在这个前后都有小花园的别墅里安享晚年。

行:“老北京”见证新发展

作为一个“老北京”,徐教授感受最深的是北京城变大了,出行却更方便了。回想当年上中学的时候,他从清华附中步行至西直门需要两三个小时,而现在他从天通苑的家来到位于阜成门的学校,先开车再坐城铁,总共只用70分钟。当年双榆树那块只有仅够行驶两辆车的小马路,今天,宽阔平坦的三环路穿越而过;当年人们出行只能走路、骑自行车,今天可以开车、坐城铁、打车……。丰富的选择不仅节约了时间,更是大大延伸了人们的活动范围“现在在城里办事我就坐城铁,去京郊旅行就自己开车,很方便。”徐教授这样安排自己的出行。

徐天宇教授经历丰富,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在吉林白城子待了三年;之后在北京七中教授物理。恢复高考后,徐教授于78年考入首师大生物系,一年后又考上人民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我校任教直至退休。在多次院系调整中,徐教授随工作需要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先后任教于商学院和计算机和信息工程学院,在商品学、物流学、电子商务等方面都有建树。

采访最后徐教授告诉记者,采访结束后他还要赶着去参加学校一个会议。看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记者再一次被像徐教授一样的老教育工作者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情怀感动。虽然他们的身体离开了最爱的讲台,但他们的心却仍留在这里,留在学校,留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虽然他们不再任教,但他们仍关注着学校的一点一滴,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余热。他们深深的爱着这个学校,正如他们热爱这个城市,这个国家。